著名分子生物学和环境医学专家杨旭在重庆大学进行室内环境与健康系列主题讲座及论坛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全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和环境医学专家杨旭教授日前到访重庆大学,并为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师生进行了以室内环境与健康为主题的系列讲座及论坛。
杨旭教授此行是应重庆大学李百战教授邀请,讲座主办单位为绿色建筑与人居环境营造(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家级低碳绿色建筑(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及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为期18天的交流访问中,杨旭教授分别于11月22日上午、11月27日上午、12月5日下午及12月10日下午为土木工程学院的硕博研究生以及教师进行了题为 《IAQ Studies In Chin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撰写经验及技巧》《Experimental design in Molecular Biology》 《IAQ/Air Humidity and Health Effects》的专题讲座及论坛,受到了师生的高度关注及热烈欢迎。
11月22日上午,杨教授首先为同学们作了《IAQ Studies In China》讲座,讲述了中国关于室内空气品质与健康研究的历史进程以及未来发展。他首先介绍了我国环境卫生学术界的元老胡汉昇老先生。1937年在中央大学土木工程建筑系毕业后,胡汉昇于1948年前往哈佛大学进修,1949年年初回国并组建了北大环境卫生系,亲手培养出我国第一代环境卫生学高级师资,为学科发展培养了人才。接着,他介绍了许多室内环境相关的研究发展,提到何兴舟研究员发现云南省宣威地区农村室内燃料燃烧与肺癌病发率之间的关系,是我国较早的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崔九思研究员在1981至1992年间进行了我国五城市的大气污染动态观察及人群健康影响。随后,杨教授介绍了本人的研究,包括在1984年研究煤灶密度与当地中小学生呼吸道疾病之间的关系,1988-1990年期间参与了调查中国四城市室内空气对学生呼吸道疾病的影响等。报告中,他提到加拿大多伦多在1990年召开了第五届国际室内空气适量和气候会议(Indoor Air),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与卫生工程研究所张希仲教授带队的19名中国代表参加了会议,而1994年10月18-20日在我国北京成功举办的“Indoor Air Quality in China”, 成为我国首次举办世界性的室内空气品质国际会议,对后续中国室内环境方面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的报告中,杨教授介绍到,进入21世纪后,中国室内空气品质健康研究也正式蓬勃发展起来。昆明在2001年承办了第一届室内空气品质论坛,《GB/Y18883-2002》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也应运而生。之后的2005年,北京召开了以“室内空气质量和污染物控制”的香山科学会议以及Indoor Air 2005。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在国际会议例如Health Building in Lisbon和Project Proposal of IAPA中崭露头角,显示着我国在空气品质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杨教授特别提到,2011年重庆大学李百战教授联合全国1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针对室内环境与儿童健康发起的CCHH项目,对室内环境的研究又提供了新的思路。讲座最后,杨教授简单介绍了他培养的学生在国际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并建议同学们打开思路,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活动,学习各国的研究经验,以及向优秀的研究学者学习来提升自己,在室内环境领域取得创新成果。

11月27日上午,杨旭教授针对目前高校科研人员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需求和问题,为学院广大师生作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撰写经验及技巧》的讲座。杨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的种类和申请过程,介绍了针对青年老师、硕博生申请的一般要求和类别。接着他以自己多年基金评审委员的经历和经验为基础,介绍了申请书在撰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从名称、类别、摘要、报告正文、研究方案、研究基础等方面,一一对申请书的各个板块进行剖析,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容易出现的错误。最后,他总结了在多年评审基金过程中一些申请书常出现的错误,包括项目的科学意义不明确,预期研究结果缺乏科学价值、研究内容简单、空洞、缺乏针对性、研究方案简单、不合理、不能验证所提出的科学问题或假说等等。报告最后,他更总结了一个好的申请书应当注意的四点问题:科学问题普适性好,关注度高、学术创新新而不怪、工作基础厚实恰当、标书撰写规范亮丽,赏心悦目。报告为学院青年老师和在读硕博生明年申请书撰写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指导,师生都受益匪浅。

12月5日下午,杨教授针对室内环境与健康研究在实验设计与论文撰写方面的问题,为同学们作了《《Experimental design in Molecular Biology》学术报告。他首先仔细介绍了一篇高分SCI论文在实验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包括研究问题要好且有所创新、采用的设备仪器先进、要有一定工作量、数据分析要了合理、实验设计应全面周到、逻辑严密等,并一一举例说明了实验设计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讲到对于污染物研究的开展要点时,杨旭教授先后从“选择‘普适性’高的方向开展研究”、“使用疾病成模剂,做疾病动物模型”、“研究暴露至终点效应之间分子事件”、“使用分子事件阻断剂,做信号通路”、“用污染物的环境浓度水平进行暴露”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他特别强调了高分论文应该关注一些热点研究问题,比如对于疾病和空气污染的影响,应该通过文献综述和总结分析,从全球主要疾病负担入手,研究最主要、经济负担占比最多、排名前10的疾病等。杨旭老师从生命科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出来,详细介绍了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应该具备的条件和应该关注的问题,极大的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和思路,触类旁通,为同学们后续开展自己的实验研究和方案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12月10号下午,在对土木学院硕博研究生进行《IAQ/Air Humidity and Health Effects》的专题论坛中,杨旭教授从生理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角度给同学们讲解了人体对潮湿环境的感知机理,认为低温和轻微的压力可以使人体产生湿感觉,并举了一些实验室中的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使得同学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这一机制。他在报告中介绍了环境和皮肤潮湿感知的研究历史,介绍了本特利、达恩、伯格曼、格斯多和坎德等人的研究内容,加深了同学们对该领域研究过程的认识。杨旭教授还指出了目前这一领域中尚未明确的两个问题:1、低温感觉和触碰感觉是必要条件还是充分条件;2、皮肤感受器与传入纤维的关系。报告最后,杨旭教授还为同学们介绍了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PR)和人体对温度的感知机制方面的基础分子生物学研究,并总结阐述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前景,鼓励同学们进行跨学科研究创新。

杨旭教授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和环境医学研究,这一次讲座对同学们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学科交叉,让同学们从生理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角度认识了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
通过这四场讲座及论坛,杨旭教授热情且详尽地将自己学术方面的经验、学识分享给在场所有师生。通过一系列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介绍了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及舒适性的影响,为同学们开展生理、生化与人体热舒适的学科交叉研究打开了思路,提升了同学们学术研究视野,为同学们后续实验方案的确定以及研究方向的制定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杨旭教授简介
杨旭,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现任国际室内空气科学院会员,国际室内空气质量和气候学会会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执行理事长等学会职务,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生态毒理学报》等多个学术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和环境医学研究,特别是采用分子毒理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呵,多次主持国家缀,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重点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篇,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程丹丹 韩尔东 吴清清 朱悦宁 王玉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