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高温环境对人体热应激及应对措施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建筑环境相关领域研究的创新发展和国际合作,2019年12月1日,依托重庆大学与香港大学合作开展的创新项目,由重庆大学国家级低碳绿色建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绿色建筑与人居环境营造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与香港大学联合主办的“高温环境热应激管理国际研讨会”在重庆大学圆满召开。
重庆大学李百战教授、姚润明教授、刘红教授、香港大学Steve Rowlinson 教授、日本高知工科大学渡边法美教授、宇都宫大学王玲玲助理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杨旭教授、中南大学刘蔚巍教授、广州大学方赵嵩博士等共计30余人出席会议。
重庆大学国家级低碳绿色建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李百战教授主持了上午的技术交流会。香港大学Steve Rowlinson 教授、高知工科大学渡边法美教授、中南大学刘蔚巍教授、广州大学方赵嵩博士以及重庆大学博士生陈露分别介绍了相关研究工作及成果。
香港大学Steve Rowlinson 教授从亚洲、非洲等世界许多国家地区因高温气候带来的热应激对建筑工人热安全问题出发,指出了建筑工地热应激管理研究的重要性,综述了各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研究方法和预测评价指标等。他重点介绍了香港大学与重庆大学合作开展的创新项目“建筑工地热应激管理”的情况,项目启动一年多来,在重庆地区进行了多个建筑工地的实测调研,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的交流讨论可以为项目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提出更好的建议。

博士生陈露介绍了重庆大学课题组的项目研究进展。重庆大学开展高温环境热应激相关研究已经近10年的时间,通过人工气候室人体生理参数实验和建筑工地现场实测调研,发展和完善了人体热应激预测PHS模型。就本项目的研究工作,课题组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将行为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应用于建筑工人的自适应行为研究,取得了有效的进展。
来自日本高知工科大学的渡边法美教授、中南大学刘蔚巍教授、广州大学的方赵嵩博士分别做了题为“日本建筑工人的自主应激反应”、 “高温下的热反应和认知能力”和“中国亚热带地区室外热舒适研究”的报告,分享了他们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他们介绍了高温环境下农民、建筑工人、军训学生等不同人群的热应激反应相关研究项目,通过生理、心理、行为、认知等相关参数的数据分析,探索了热应激反应的内在关系,针对性地建立了预测评价指标,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Steve Rowlinson教授主持了下午的研讨会,与参会专家围绕合作项目的下一步研究工作,以及未来在该领域的更多合作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大家一致表示携手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展研究,力争将项目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相关国际标准和中国标准,为建筑施工等领域热安全管理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吴清清,韩尔东,程丹丹)